{{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直播平台前,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总书记来到村里后,柞水木耳成了“香饽饽”。
“今年我又承包了一块地,专门用来采摘木耳。”金米村的陈庆海此前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人靠外出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2019年,在村里干部的劝说下,陈庆海尝试承包大棚种植柞水木耳。随后,他又开起了柞水木耳专卖店、在抖音上进行直播,一年就能获利四五万元,日子过得愈发红火。
村里像陈庆海这样的种植户不在少数,全村木耳事业蒸蒸日上。2020年,金米村全年共种植木耳300万袋,收益分红带动全村贫困户188户553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
“我们靠木耳产业巩固了脱贫成果。”金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正森告诉本报记者,2017年金米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如何让村里进一步富起来,发展木耳产业是“致富密码”。“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指示,延伸产业链条,把木耳深加工、木耳主题旅游住宿等二三产业做起来,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今年春天,5500万袋春耳在柞水县种下,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新鲜的柞水木耳,而新的木耳菌袋在当地3000家种植户的悉心培育下, 静候着下一次的丰收。2021年,柞水县计划种植9000万袋木耳,干品木耳产量预计达4500吨,这一产量相较于当地木耳产业发展之初提高了22倍。柞水县运用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
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被当地人称作耳树,是生长黑木耳的绝佳树种。过去,在树上栽种的方式产量低,种植木耳赚不上钱,鲜少有人问津。进入新时代,柞水县将柞水木耳作为全县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用农作物秸秆、枯草和树枝等有机质制作的培养棒取代了天然柞木,让木耳生产更有效率也更加环保。在“两借两还”模式的运用下,村集体免费为农户提供木耳菌袋或木耳大棚,农户将采摘的木耳上交进行统一销售,销售资金再由村集体扣除借贷成本后返还贫困户。当前,地栽木耳每亩产值可达6万元,实现利润6000元,效益可观。
近年来,柞水县聚焦柞水木耳科学化管理,先后建成了西川、金米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厂5个。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驱动产业发展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加大了木耳系列产品科技研发力度。同时,该县深化秦岭生态适生优质菌种研发,金耳、玉木耳等新品种已在西川、金米、丰河等地试点推广,逐步促进木耳产业提档升级。
回望柞水木耳产业的发展历程,地理标志的培育和保护起到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
步入21世纪前后,超市刚刚兴起。柞水县将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小袋分包销售,受到消费者青睐,柞水木耳也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外地厂家假冒现象也随之而来。“当时大量产自外地的木耳在包装上印着‘柞水木耳’的字样。这些木耳的品质无法保证,无形中降低了‘柞水木耳’整体声誉,对销售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柞水县无公害绿色食品开发协会发起人李源回忆道。
为此,经过多方咨询后,该协会决定通过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方式开展保护。“2012年,柞水木耳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假冒的企业一下子就少了。”李源介绍,近年来,柞水县进一步加强“柞水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制定发布了柞水木耳产品和技术规程“两个标准”,建立健全木耳质量追溯、检测、诚信“三个体系”,狠抓经营主体监管名录、生产记录档案等全流程管理,推动7家规模化经营主体进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常态化监管,确保产品品质。
柞水木耳的市场到底有多大?“2017年,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了2个月广告想要打开市场,但当时柞水木耳的销售范围只局限在西安等地,几乎做了无用功。”此次“碰壁”让李源记忆犹新,也让他下定决心要为柞水木耳开拓市场。
电商平台的兴起,为柞水木耳拓宽销路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刚刚过去的“618购物节”,秦岭天下天猫店铺不仅上线了第二件半价等优惠活动,还在产品主页推出了由柞水县县长崔孝栓录制的为家乡木耳代言的视频:“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柞水木耳,品质优特、营养丰富……脱贫攻坚,感谢有您。”
柞水县将柞水木耳作为“网红”产品打造,当地柞水木耳相关企业先后参与“我为秦岭来拼单”“商洛市首届5G网络直播大赛”等活动,积极与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提升柞水木耳线上市场占有率。截至2020年底,柞水木耳网络销售额达到2600万余元,同比增长2.9倍。
如今,与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柞水木耳小镇”已向游客开放,柞水木耳“二维码”全程溯源体系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柞水县正通过实际行动,把“小木耳”做成巩固脱贫成果、支撑乡村振兴的“大产业”,闯出“大名头”。(本报记者 吴珂)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小木耳种出大产业)